美國男籃輸給德國男籃,無緣晉級決賽。這是美國男籃在本屆世界盃上的第二次失利,此前他們曾輸給立陶宛。本期《數據不說謊》來探討美國男籃輸球的話題,比起歐洲勁旅,他們的問題出在哪兒?
身高不足帶來的籃板危機
7場比賽, 美國男籃場均102.6分,排名世界盃第一,是唯一一支場均得分超過100分的球隊。投籃命中率53.8%,世界盃第二,三分命中率40.4%,世界盃第四,罰球命中率80.2%,世界盃第五。可以說,進攻端的美國男籃,幾乎沒有什麼短板。
不過,對籃板的保護卻是他們的大問題。美國男籃在對陣黑山、立陶宛和德國這三場比賽里,都暴露了一個相似的問題。他們三場比賽丟掉53個前場籃板,讓對手通過二次進攻拿到64分。
就算美國男籃擊敗德國進入決賽,塞爾維亞也會把相同的問題擺在美國男籃面前。他們的首發中鋒米盧蒂洛夫身高2米13,隊內還有其他身材高大的球員,對于美國隊來說,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。作為美國男籃的首發中鋒,小賈倫-杰克遜場均只能搶到2.9個籃板,排在世界盃第146位,中國男籃的替補中鋒胡金秋(3.0個籃板)在他前面。
Windhost賽后總結失敗的原因時提到:「這支美國男籃沒有性格上的缺陷,但有身體上的缺陷:他們的體型不夠龐大。美國男籃已經停止產出偉大的中鋒,許多優秀的美國大個子球員更想打大前鋒,或者扮演身體接觸較少的外線角色。」就在美國男籃輸球前,剛剛有報道稱湖人的濃眉渴望在新賽季多打大前鋒。
化學反應問題難以解決
科爾在世界盃前曾提到美國男籃兩大隱患,其一是籃板,其二是失誤。他的擔憂成為現實,上文已經提到美國男籃在籃板上的問題,失誤沒那麼突出,但也確實存在。7場世界盃,美國男籃場均失誤13.4次,是32支球隊里第11多的。
在一定程度上,失誤是球隊化學反應的體現。一支隊員之間不夠熟悉的球隊,總是更容易出現失誤。擊敗美國男籃的德國隊場均10.1次失誤,是世界盃失誤第二少的球隊,進入決賽的塞爾維亞場均10.3次失誤,是失誤第三少的球隊。
和美國男籃相比,歐洲球隊的化學反應明顯占優,因為他們每年夏天都有機會在一起比賽,這是客觀事實。
美國男籃主帥科爾曾被問到有什麼措施可以改善這一情況。科爾的回答是:「我不確定,如果你想要求同樣的10名球員每年夏天都在一起打球,這是非常不現實的。」
據悉,德國男籃的球員都有三年計劃的承諾,就是他們會在這個時間段無條件滿足國家隊的征召,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陣容的穩定性。加拿大男籃也在做類似的事。美國男籃在20年前曾使用過這一方案,但現在他們做不到了,沒有多少球星愿意給出這樣的承諾。所以,美國男籃每次大賽的陣容,可能都有不小的變化。
2024年奧運會,美國男籃會派出怎樣的陣容,已經引起全美熱議。庫里自2010年以來沒有為國家隊打過球,詹姆斯自2012年以來再沒有為國家隊效力,杜蘭特缺席了最近兩屆世界盃……看似人才濟濟的美國男籃,真到了無緣冠軍的時候,大家想起的依然是這幾個名字。